何時透析好?是一個爭論頗多的話題。作為病者及其家屬,往往認為透析十分麻煩,能不做盡可能不做,有生命危險時才作決定也不遲;有些醫生認為,透析和移植都不是萬全之計,亦有并發癥和死亡,何不在感覺尚好的腎功能衰竭早期,先用非透析治療,能活多長就多長,盡可能延長非透析治療期,到沒法生存下去了,做透析維持,血透或腹膜透析沒法維持了,先改換透析方式,輪流把生命支撐,到最后才接受腎移植。這些都是一種痛苦的活命哲學,因為目光在于盡可能讓病人活命,盡可能讓壽命長一點,但不計較他們活得是否舒服、是否快樂,用醫學術語說,就是生活質量如何,讓我們看看早期透析和晚期透析病人的狀況,便有啟示。
國外觀察到早期透析病人有幾方面優于晚期透析。
(1)住院時間:早期透析住院時間平均5.8日,而晚期透析者34.5日;
(2)治療經費明顯減少,因為透析后體質改善,生活質量良好,合并癥減少之緣故;
(3)存活率明顯升高,有人調查觀察4年,早期透析者85%存活,而晚期透析者存活只有50%;又有一組調查10年,早期透析存活80%,晚期透析不足 55%;
(4)早期透析幫助減輕體內過多的水潴留,有利控制高血壓,因而減少了降壓藥物的使用,免除服用過多藥物帶來的胃腸不適及多種癥狀;
(5)早期透析可以改善營養不良;
(6)早期透析者營養狀態、精神、體力均好于晚期透析者,恢復工作、對社會的貢獻均勝于晚期透析。
何時透析好?60年代中期便訂出了常規的透析指征,包括絕對適應證和相對適應證。根據近年的觀察,又提出了營養不良是慢性腎功能衰竭者選擇透析時機的早期、客觀指標。
開始透析的適應證如下:
絕對適應證:慢性腎功能衰竭出現心包炎、血力衰竭、肺水腫、出血等進展性的、致命性的病情,或不可逆的病變。但致命性病情的出現是無法預測的,待這種病情出現才透析,有導致病者死亡的危險,是十分被動的。
相對適應證:食欲減退、體重減輕、明顯乏力、惡心嘔吐等,但這些表現常會被其他的表現掩蓋了而被忽略,或病人會自動地調整其工作而改變了對健康的感受;又會被其他因素干擾而出現類尿毒癥癥狀,所以欠缺客觀。近代認為,透析或腎移植不僅僅是為了延長生命,還要活得更好,獲得最好的康復,只能在早期透析才做得到。
現代主張慢性腎功能衰竭者應監測營養狀態,不論是否控制飲食,如無特殊原因出現食欲減退,便是提示透析的信號,一旦出現營養不良,就是開始透析的指征。營養不良表現為血白蛋白<40克/升,轉鐵蛋白<2克/升。
到了開始透析時才宣布這個治療措施,病者及其家人會驚慌失措,難以定奪,所以,透析的宣傳教育亦要走在前面,做到未雨綢繆。患了腎病伴腎功能不全,要定期測定腎功能。當腎臟的肌酐清除率下降至20毫升/分左右,就要加強治療計劃的教育,做好選擇透析方式的準備。